▲《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指南》
台海网10月16日讯(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沈威/图 通讯员 温惠鹭 曾莉琪)如何让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真正“落地生根”,成为残疾人从“就业梦想”到“职场实践”的坚实桥梁?10月13日上午,《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厦门首发。
◆《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指南》在厦首发。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社会职业康复科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职业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惠林教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会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微研究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社会职业康复科医师张真真,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会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凌丹,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军参加首发式,并向厦门各区代表赠送《指南》。
▲《指南》首发式暨培训班开班仪式。
与此同时,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还以“残疾人职业康复”为主题,对从事残疾人就业的骨干人员进行业务能力提升。这标志着,厦门市残疾人职业康复工作从“零散探索”走向“系统规范”,从“经验驱动”迈向“标准引领”。
十多家单位起草 填补国内标准空白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视,我国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但在具体服务实践中仍面临着服务流程不统一、缺乏标准化工具、资源整合不足等不少“堵点”。
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牵头,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十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了《指南》。这是残疾人职业康复专业队伍集体智慧的结晶,填补了残疾人职业康复领域标准的空白。
▲《指南》主要起草人刘惠林
作为《指南》主要起草人和本次培训班授课老师,刘惠林表示,《指南》搭建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框架,既为服务者提供从“需求评估—能力建设—岗位对接—跟踪支持”的全流程指引,让每一步服务都有章可循;也为残疾人清晰勾勒“我能做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如何实现就业”的路径图,让他们在职业康复的路上“看得清、走得稳”。
多领域跨界协作 精准服务解决痛点
▲《指南》主要起草人郭微
“这部《指南》是为‘精准服务’而来,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三步走来’。”首发式上,同样也是《指南》主要起草人和培训班授课老师的郭微,进一步揭秘了《指南》的幕后故事。
第一步是跨界协作,医学专家、职业康复师、企业负责人、残障群体的社会组织,从职业评估到岗位适配,每个环节都融合多方视角,确保专业又贴心。第二步是实地扎根,走访20余家机构,把一线的痛点、盼点写进《指南》,让内容真正“接地气”。第三步是反复打磨,十几次修改,删掉复杂理论,留下实操工具,希望能让服务者“拿来就能用”。
郭微表示,《指南》未来将会“动态生长”,每年调研实践,定期更新内容,拥抱新技术、新需求,让《指南》始终“鲜活”。同时,推动“政府+机构+企业+高校”联动,政策支持、专业服务、岗位供给形成合力,让服务“落地有声”。此外,还要打破地域限制,将《指南》贯彻到各个地区、不同机构,让更多人受益于《指南》的智慧。
考察厦门工作实践 为一线工作者充电
来厦期间,专家们实地考察了厦门多元化的残疾人职业康复模式,开在地铁站里的“幸运星小店”,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幸运星小店是在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指导下,专为孤独症青年提供职业重建、搭建就业桥梁的爱心商店,是国内首个成功连锁的职业重建社会公益机构,目前已开设3家。“我去过全国很多地方,厦门的这个职业康复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看了非常感动,未来有机会还想再来回访。”刘惠林说。
多年来,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持续推动残疾人职业康复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并逐步形成“幸运星商品中转站”“昱星咖啡”“星缘艔工坊”等职业康复品牌。此次《指南》的出台,正是凝聚实践智慧的“厦门模式”,让更多残疾人通过职业康复实现人生价值。
▲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军
“《指南》是一座自立生活的桥梁,为残疾人朋友搭建起一座通往就业的‘舞台’,展示他们从依赖到自立、从家庭到社会的跨越;它是一艘价值共创的渡轮,为政府各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专家提供了协同作业的标准语言,共同创造价值;它还是一条双向赋能的路径,不仅能赋能残疾人实现就业,更能指导儿童康复、教育,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流程瓶颈、优化服务内容、提升队伍专业能力。”陈军说。
在三天的培训课程里,《指南》专家组成员为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教育系统以及助残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进行宣讲,帮助他们把《指南》真正转化为“案头工具书”,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相关新闻
17名就业辅导员护航残疾人就业
昨日,历时6个月的2025年厦门市残疾人就业辅导员专项培训圆满结业,8家单位的17名残疾人就业服务从业者完成就业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与考核,以所学知识为残疾人提供支持服务。
本次就业辅导员培训由厦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联合组织,紧扣“精准就业”目标,覆盖线上、线下及实践三阶段,结合20余个真实案例拆解痛点,针对性提升沟通协调、资源链接等核心技能。
其中,线上夯实理论基础,涵盖残疾人就业服务理念、就业政策法规等内容;线下聚焦实务技术,通过评估、培训、岗位匹配、上岗支持演练等技术训练强化操作能力;课后实践中,学员深入企业、持续跟岗,针对残疾人职业适应性、企业用工顾虑化解等疑难问题现场研学。
参训学员小亚表示:“本次培训让我学会用‘优势视角’挖掘心智障碍求职者潜力,支持他们树立职场信心,也帮助企业看到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潜能和价值。”“过去的工作重心都放在残疾学生身上,通过这次培训开阔了我对企业端工作的视野,残疾人的稳定就业是需要企业持续参与的。”学员婷婷说。
据悉,17名学员将陆续回到原单位,重点服务智力、精神残障求职群体,助力厦门市残疾人就业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