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刘云芳 文/图)胸口一阵撕裂般的剧痛袭来,73岁的陈老伯(化名)瞬间大汗淋漓,腰背犹如被撕裂一般。原来,他的主动脉上长了一个直径近7cm的巨大动脉瘤,如同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致命。危急时刻,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在省内率先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创新器械“一体式弓部三分支重建系统”,成功为这位老人实现了不开胸、心脏不停跳的精准介入治疗。
主动脉作为人体内最粗大的动脉血管,紧连心脏,是向全身输送血液的主要管道,而这位老人体内的主动脉瘤位置刁钻,正处于主动脉弓——全身最核心、分支最多的大血管“枢纽”。厦心心外二科主任彭华介绍,主动脉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主动脉局部扩张膨出,就像血管壁上鼓起一个大而薄弱的“气球”,一旦破裂,一两分钟内即可丧命。
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但棘手的是,陈老伯不仅主动脉瘤巨大,还伴有颈动脉严重狭窄、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和脊柱侧弯等多个复杂问题,让手术变得异常复杂,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以往,处理此类动脉瘤通常需要大开胸手术,并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创伤大、恢复慢,或者采用“定制化”的腔内治疗。
而这一次,厦心彭华主任与血管外科庄晖主任团队果断采用了全球领先的微创创新器械——我国自主研发的“CS一体式三分支重建支架系统”。该系统革命性地实现了“精准预建”——支架在出厂时已预先设计并制作好三个分支接口,医生无需现场裁剪,直接精准对接即可。
术中,在实时造影的“导航”下,厦心团队通过大腿根部和颈部的微小穿刺口,将支架精准输送到病变部位,随着支架主体稳稳锚定,再送入三个分支依次展开,不仅完整覆盖了瘤体,还将主动脉弓上供应头颈和上肢的三根重要分支血管全部成功重建,保住了宝贵的血流。术后造影显示,“炸弹”被成功拆除,老人转危为安。
庄晖主任介绍,这款支架的“一体式预开窗”设计,避免了以往术前漫长定制等待,告别了术中手工开窗的巨大风险,凹槽设计更是在手术过程中持续保证脑部供血,大幅提升了安全性。目前,该系统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此次手术的成功,为累及主动脉弓复杂病变的高龄、高危患者提供了更优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