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 ”路先行 打造绿色发展 “新范式 ”_社会民生_厦门_新闻中心_台海网
| 2025-07-01 15:36


▲海天码头岸基供电系统。


▲海天码头利用办公楼、仓库屋顶、设备顶部等闲置空间建设光伏发电设施。


▲围里社“光、储、充”一体化全液冷超充示范站。


厦门园林植物园成为城市中心的“碳库”和“绿肺”。

  台海网7月1日讯(导报记者 曾宇姗 沈华玲)今年6月23日至29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这一周的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近年来,厦门积极深化拓展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城市治理各领域,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碳”路先行。

  多层次推进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建设,全面推进碳普惠体系构建……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企业转型、社区蝶变、景区焕新,更掀起全民参与“绿色生活”的热潮。如今,从村居社区到港口码头,从寻常会议到重大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的新风尚遍及厦门的各个领域,一批批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厦门智慧。

园区转型 绿能涌动拓发展蓝海

  从空中俯瞰厦门ABB工业中心,一块块太阳能光伏电板在建筑屋顶上整齐排列,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能,点亮生产线,驱动办公楼。这个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厦门ABB工业中心绿色微电网”项目,是“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典范,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名单”。

  在火炬高新区,厦门时代、施耐德电气、三安光电等诸多企业工业厂房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绿色能源就地纳消。截至去年年底,园区已建成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超过300MW。火炬高新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无独有偶,今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海天码头也成功跻身厦门市三星级低碳园区。近年来,海天码头持续加大绿色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港口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岸电资源科学布局与高效利用。如今,在海天码头,“智能化”如同无形之手,精准引导拖车作业,实时交互装卸状态,信息全程可视化。精心开发的元宇宙数字底座系统,深度挖掘应用数据价值,通过回溯、分析、预测优化着码头的作业流程,为绿色运营注入汩汩动能。

  据悉,“十四五”以来,厦门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和绿色工业园区1个,产业绿色化水平全国领先。通过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厦门“绿色实力”不断提升。

社区蝶变 绿色低碳让家园焕新

  走进湖里区禾山街道围里社,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融合光伏技术为商户创造“绿色”用电环境;腾出可利用空间建设新能源机动车充电停车场,用“光、储、充”一体化全液冷超充示范站,解决新能源车充电问题……曾经的“脏乱差”摇身变为“城中景”。

  作为厦门市在试点城中村开展“两改造三提升”综合治理的先行先试项目,围里社围绕治理体系革新、空间肌里重塑、绿色场景营造及数智手段赋能四个维度,全力打造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低碳技术应用示范标杆。其中,通过布设光伏发电微电网,每年预计发电量约7万千瓦时,减碳量约40吨;构建智能照明物联网系统平台,对区域内公共照明灯具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引进绿色建造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对区域内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碳监测、碳分析。

  今年,围里社获评厦门市三星级低碳社区。这枚闪亮的“绿色勋章”,为厦门市城中村低碳化升级提供了优秀范本。

  在厦门,低碳社区已经“遍地开花”,太阳能路灯、智能垃圾分类设施随处可见,社区“含绿量”不断提高,居民高品质生活成色更足。

景区焕“绿” 探索“零碳”绘生态画卷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厦门的绿色低碳诗篇,写在青山碧海间,越来越多景区、景点踏上“零碳”探索之路。

  世遗小岛鼓浪屿完成全国首个近零碳世界文化遗产创建,荣膺厦门市首个三星级近零碳景区,并于2023年上榜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社区类名单。

  去年,厦门园林植物园获评厦门市三星级零碳景区。随着景区建设与低碳发展的融合推进,植物园协同建设“零碳景区”“无废景区”与“智慧景区”,已实现能源供给100%电气化、交通体系100%电动化、园林垃圾100%循环化。景区内,引种培育各种高碳汇类植物,每年吸收的碳汇量达7000吨以上,每立方米产生负氧离子超过1万个,让植物园日渐成为城市中心的“碳库”和“绿肺”。

  提升“颜”值、降低“碳”值,从岛内到岛外,一个个焕发新“绿”的景区,为市民、游客送上动人的生态礼遇。

“尝鲜”碳普惠 居民共享绿色收益

  在厦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只是一种风尚,还为居民群众带来可知、可感、可享的绿色实惠。

  去年1月,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在湖里金安社区完成,开启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碳减排“尝鲜”;同年10月,全国首宗居民社区低值可回收物碳交易在集美区信毅社区签约,引导居民解锁低值可回收物“绿色经济”;同年12月,全国首宗生厨余垃圾碳交易落地翔安新圩面前埔村,形成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农业减碳、农民增收的闭环。

  碳普惠机制是厦门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去年,厦门发布碳普惠管理办法,今年又正式发布了全国首创以居民社区为减排主体的《厦门市居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碳普惠方法学》以及创新四场景一体化的《厦门市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学(第一批)》,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个人与企业的低碳行为,将科学计量市民的低碳行为和习惯。未来,各类碳普惠方法学还将进行完善,设计更多场景,采取兑换券、优惠券等形式奖励,市民们在碳普惠管理平台即可兑换商品和服务。

  将宏大的“双碳”目标拆解为触手可及的生活选择,厦门通过不断创新实践,发动社会共治的力量让绿色转型成为政府与居民的“双向奔赴”。

创新碳交易 构建“山顶到海洋 ”交易体系

  在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及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一块可计算“碳足迹清单”的电子屏特别引人注意。如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在此平台完成碳交易。

  “碳市场”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资源要素市场建设,厦门设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以及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构建“山顶到海洋”生态价值交易体系,成为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示范。

  颁发全国首张台胞《轻装减碳证书》,打造全国首批“零碳台青基地”,推动全国首张碳中和船票落地厦金航线,成功完成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小到个人绿色出行,大到企业生产经营,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创新碳汇产品和应用场景,实现“点绿成金”“点海成金”。目前,厦门海洋碳汇交易21万吨,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农业碳汇交易突破32万吨。如今,碳汇交易的厦门经验,也已走出福建,走向国际。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