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福建南平一医院的ICU病房内,59岁的唐阿姨仍在接受救治,生命体征尚未完全稳定。17岁的孙子小范正从医院出发,赶回160公里外的建阳区漳墩镇龙安村,希望能送别爷爷最后一程。悲剧的源头,是剧毒野生蘑菇——亚稀褶红菇。因误采毒蘑菇,祖孙3人食用后中毒,小范因摄入量较少无生命危险,可他的爷爷范先生却因抢救无效离世。
夫妻误采毒蘑菇 食用后三人中毒
据范先生的妹妹范女士回忆,8月15日清晨5点多,哥哥和嫂子像往年一样前往村后山上采蘑菇,直到上午10点左右才下山回家。他们采的蘑菇一部分用于自家食用,一部分则拿去售卖,是当地不少村民延续多年的习惯。
“我嫂子采蘑菇已有七八年了,只认识几种常见的品种,以往每次都会拿给她的姐姐辨认后再食用。”范女士说,但这一次,唐阿姨并未将采来的蘑菇交给家人确认。见蘑菇新鲜,她便直接炒了一盘作为午饭,夫妻二人和在家的孙子小范一同食用。
由于觉得味道不佳,小范只吃了几口便作罢。然而,午饭后不到两小时,他开始感到反胃并出现呕吐症状。唐阿姨起初以为孙子中暑,并未警觉,认为吐过就好。下午4时许,范先生也开始剧烈呕吐。邻居怀疑是蘑菇中毒,提醒尽快就医,但唐阿姨仍坚持认为是中暑,还给丈夫喂了蜂蜜水缓解。
直到当晚6点,范先生持续呕吐并出现全身无力症状,家人才将其送往镇卫生院。初步诊断为野生菌中毒后,卫生院建议转诊至建阳区立医院。
唐阿姨随即陪同丈夫前往,然而刚抵达医院,她自己也出现了中毒反应,随后三人被紧急转送至位于南平市延平区的第九〇七医院。经检测确认,三人因食用含有剧毒的亚稀褶红菇而中毒。
8月22日,范先生经抢救无效去世。所幸孙子小范因摄入量较少,虽有中毒迹象,但经治疗后情况良好,无生命危险。
靠山吃山 村民仍保留采菇传统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龙安村地处山区,村民多为留守中老年人,每年8月雨季过后进山采菇已成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尽管村委会多年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反复提醒“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但仍有近半村民坚持上山采菇。
“我嫂子采完蘑菇还很高兴,当天发了一条朋友圈。”范女士哽咽道。家人事后查看视频发现,画面中有两筐蘑菇:一筐是碳菇,另一筐则是梨菇;而在梨菇中间,夹杂着数片颜色相近却陌生的蘑菇——正是致命的亚稀褶红菇。
26日下午,记者来到建阳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属地漳墩镇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惋惜。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南平地区山林广布,许多乡村仍保留“靠山吃山”的生活习惯,每年雨季后的野生蘑菇采摘季,几乎都会发生中毒事件。村镇常年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不要进山采摘蘑菇,更不要食用,但仍有村民不听劝阻执意前往。后续镇政府会关注该家庭的救治情况,在必要时予以帮助,同时细化宣传科普工作。
医生:中毒后及时催吐送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蔡川奇告诉记者,亚稀褶红菇在福建、湖南、贵州等地较为常见。这种毒蘑菇含有肽类毒素,可引发横纹肌溶解,导致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堵塞肾小管,进而诱发急性肾衰竭,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亚稀褶红菇(图源云南疾控)
误食后通常在2小时内出现症状,但也有个别病例潜伏期较长,最迟可延迟至24小时。早期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胡言乱语、血尿及全身肌肉酸痛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会陷入昏迷。
蔡川奇说,一旦怀疑误食毒蘑菇,应立即拨打120送医,并尽快饮用清水催吐,同时保留呕吐物,以便医生准确判断所摄入的毒物种类。对于已昏迷的患者,在运送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蔡川奇提醒称,网络上流传的各类“辨别毒蘑菇”的民间方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不可轻信。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如需食用菌类,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安全可靠的品种。
□相关新闻
“熟了就能吃”?吃菌小心这些误区
以色彩、有无汁、断面是否变色或生虫来判断野生菌是否有毒缺乏科学依据。
“许多毒蘑菇外形与可食用菌极其相似,光凭外观根本无法准确判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介绍,例如中毒案例中高发的亚稀褶红菇,与被称为“火炭菌”的密褶红菇外形几乎一致,极易混淆,已造成多起死亡事件。
“毒素不会因为高温就完全消失”“熟了就能吃”的观念同样错误。部分毒素如牛肝菌中的致幻成分可被高温破坏,但像鹅膏毒素即使彻底煮熟仍有剧毒。
还有一个误区是吃“杂菌”。不同种类菌子混合烹饪,如果掺杂其中一两种毒菌,不仅难以辨别是哪种菌致毒,也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新华)
来源:海峡都市报